以自身文化在藝術上出發,諸多當代藝術中反映了一個人文現象,文化實際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質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觀念(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客觀地說文化就是社會。雕塑,一種具有公共性格傳統的藝術形式,前文所述的西方理性精神與東方現世生活哲學或許可以在台灣得到最適切的融合,台灣因其複雜的文化元素構成而產生了面貌多樣多變的藝術生態,當台灣前衛藝術以其特有的活力展現出讓人目眩的藝術議題時,雕塑作為一種歷史最悠久藝術形式,它的生命力是不滅的,但在尋找時代定位與認同的同時得先扣上時代,筆者反觀台灣前衛藝術的發展,西風東漸,在大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面對西方藉由資本殖民而散播的強勢文化,台灣連同其他亞洲地區的藝術發展是複雜而與自身文化盤根錯節的,這是藝術家本身要處理的問題。
藝術家謝衡作品 ” 介入山水 ” 是以一個工業的機具去對剖一座中國山水,在這銳利的一道縫中看到與外面謝衡一刀刀用手刻的方式做一個強烈的對比,且保留了原木的外型與走向,更是一個自然被工業介入後的界線劃分,在這條縫中有了無限的想像,是空間、時間,更與建築中筆直的人為線條有了連結,有種介入後被動之感。
在古人畫山水時,會常常移動不同的視角,甚至走入山中取景,所以構成一張畫時,是以多角度的方式構圖,亦稱為曲繞透視,謝衡藉由此方法蒐集多種山水資料,築構成一件觀者需要移動環視的山水雕刻作品,試圖以散點的平面繪畫中整理成統一在木材質上的山水立體創作,在這之中也遇到了山水中常有的留白問題,這種虛的表現要在實體空間中呈現,選擇使用刀法的收放以及深度的搭配去挪配觀者的視覺焦點,用以呈現中國虛實交錯的呈現。
平面作品是在雕刻這座山水木雕作品時發現,謝衡原本在處裡一個從平面山水整理成一座立體雕塑,那何不試試在完成後以拓印的方式回推為平面作品。中國山水的筆墨皴法是在仿造自然的崩裂狀態,而謝衡是以雕刻刀在木材質上劈裂出皴法,那既然是劈裂的立體作品,凸起處就是山的實體稜線,藉由拓印就能取得留下來的痕跡與刀法,謝衡便做了這個嘗試,刀法的處理與深度的分配因為拓印關係形成了留白,也間接了應證謝衡的手法。